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乌蒙磅礴 同心攻坚

——自然资源政策助力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综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焦思颖 乔思伟 发布时间:2021-05-10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东风湖园区

对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重大项目用地实行点供,推动试验区快速发展。图为威宁李子沟铁路大桥 郑桂洪 摄

土地整治过程中建设的引水工程

实施地灾搬迁后的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罗锅箐居民点

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的居民区

云南省彝良县荞山镇土地整治项目区咪儿村村民送来锦旗

安排乌蒙山片区每县300亩新增建设用地,支持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图为青山绿水掩映下的彝家新寨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上允镇农田整治项目(实施前)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上允镇农田整治项目(实施中)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上允镇农田整治项目(实施后)

自然资源部支持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织河矿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

贵州省乌蒙山片区中国西部能源基地

 

乌蒙磅礴,壁立千仞。

历史上,这里见证了长征路上“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奇迹。如今,乌蒙山区再次写下“一步跨千年、跑步奔小康”的奇迹。曾经的“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变成了如今的道路宽敞、楼房林立,片区所有贫困户终于摆脱贫困。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从川南泸州进入黔西毕节,再到滇东北昭通,从仲夏到隆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在片区部际联系会议成员单位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的帮扶下,乌蒙山片区广大干部群众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片区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491.2万人减少为0,3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解决。“全面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的梦想,终于照进乌蒙山这片传奇的土地。

合力帮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乌蒙山区,横跨云贵川三省,山连山,谷接谷,十年九灾害,三年两不收。乌蒙群山,像一道道屏障阻断了片区发展的步伐。

这里脱贫难度有多大?一组数据显示出这里脱贫之难。截至2019年底,全国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0.6%,而乌蒙山片区贫困发生率仍有2.7%,是全国贫困发生率的4.5倍。截至2020年7月,全国未脱贫摘帽的挂牌督战县共52个,乌蒙山片区就有12个,占比23.1%。

据自然资源部综合司负责人介绍,全国贫困人口规模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都在这个片区。片区山高、坡陡、谷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艰巨,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扶贫产业基础薄弱,稳定脱贫压力大。这里的历程就是一部脱贫攻坚的“百科全书”。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省昭通市考察,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作为乌蒙山片区部际联系工作机制的牵头单位,自然资源部连续9年定期召开会议,部际、部省联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联合工作组走遍了片区三省10市、38县,就“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持续深入调研,为增强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差别化政策的有效性奠定基础。决胜期间,自然资源部又对部委支持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努力确保每一件事都有回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自然资源部通过电话调研,书面征求意见,与挂牌督战县逐一对接,始终瞄准“两不愁三保障”和“五个一批”的关键环节,协调各方按事权划分解决地方最要紧的困难和需求。

截至目前,乌蒙山片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目标全部实现。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已经先行解决。义务教育方面,目前乡村最好的建筑是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基本医疗方面,逐步实现了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和少生病的目标。住房安全方面,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条件得到质的提升。同时,通过地质调查找水打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等,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各有关部门聚焦“五个一批”精准扶贫主责,攻坚克难。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方面,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支持农民劳务输出。片区三省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大户”,在易地搬迁脱贫一批方面,用地应保尽保,仅2019年就安排片区三省地方政府债务资金699.18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方面,2019年安排片区生态护林员10.5万人,天然林资源保护资金1.2亿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7亿元,退耕还林还草任务300多万亩。同时,紧紧扭住教育这个根本之策,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坚决守好民生底线。

自然资源政策带来真金白银

茅草房、杈杈房,人畜混居、摇摇欲坠……接近原始的生产方式,几乎从零开始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国最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千百年积下的历史欠账怎样才能还清?

摆脱深度贫困,必须靠强有力的政策扶持。自脱贫攻坚以来,自然资源系统连续出台多项超常规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倾斜力度,让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土地是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系统充分考虑脱贫攻坚、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用地需求,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为脱贫攻坚提供空间保障。2017年以来,自然资源部持续对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专项安排每县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600亩,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地区各类重大民生项目落地。

在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用地2.15万亩,保障率100%。当前,昭通市23个新增集中安置区44所学校、33个医疗服务机构、8万亩产业基地、105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和配套商业设施基本建成投用。同时,迁出地60万亩耕地、77万亩林地、0.81万亩宅基地基本实现生态恢复。

在完成空间保障的同时,自然资源部还支持贫困地区调剂使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为脱贫攻坚带来了真金白银。截至2019年底,片区各省省内流转指标超过45万亩,流转收益超过1300亿元;跨省调出指标超过40万亩,深度贫困地区获得资金超过1200亿元。

在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全域全覆盖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实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600余亩,跨省交易收入4.3亿元,有效解决了14625户农村危房改造及3个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乌蒙山区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深入践行这一理念,深挖资源价值,探索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乌蒙山片区累计投入地质调查经费10.64亿元,安排项目98个,推动“地质调查﹢”扶贫,查明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资源概况。同时,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圈定富硒土地1537万亩,其中可直接开发利用的连片基地100余处;在石漠化区及严重缺水区实施水文地质调查面积2.92万平方千米,已利用水量直接为38.7万名群众提供安全饮用水源;生态旅游发展方面,查明地质遗迹点84处,助力地学科普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发展。

下足“绣花功夫”巩固脱贫成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乌蒙山片区脱贫之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对此,自然资源部进一步“培土施肥”,继续做深做细做实各项工作,更好地维护群众权益,巩固脱贫成果,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针对搬迁群众安置住房的不动产登记问题,自然资源部于2020年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尽快完善审批手续,补充法定登记要件,做到应发尽发,给搬迁群众吃上“定心丸”。

针对贫困地区地质灾害防治,自然资源系统优先在贫困山区部署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提高临灾避险能力,优先将贫困山区成熟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性治理工程等防治项目纳入中央特大型地灾防治资金项目储备库实施,保障山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保障农民工利益,自然资源部特别强调,要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切实保障重要项目特别是劳动密集型项目用地,支持服务农民工在本地务工的需要。

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但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截至2019年底,全国贫困人口规模 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都在这个片区。三省区目前监测的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合计接近150万人,占全国35%,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新致贫工作任重道远。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我们期待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一项项政策资金的支持、一个个干部队伍的身影,以及地区和行业的对口支援、政府和社会的帮扶力量,凝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力,在乌蒙山大地上书写新的传奇!